中国会计网
首页 >会计实务操作

事业单位实施新会计制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影响
  1.会计主体发生改变

  旧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主体以预算资金活动为主,以致事业单位归属于国家财政报销单位范畴,致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意识薄弱;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针对于各项经济业务开展会计核算,并通过会计核算准确反映出各项经济业务财务收支状况,此时事业单位被确认为会计主体,如此有助于增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意识,实现资金科学合理配置,促使资金使用价值最大化。
  另外,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既需要重视记账、算账、报账等经济业务,又要注重实现资金的“灵活性”、“效益性”,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要求事业单位严格依照相关政策法规开展资金筹措、配置、使用等工作,切实做好对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综合管理活动,具体体现在:(1)结合各部门特点与需求,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原则对各部门预算予以编制;(2)落实好资产管理、配置工作,保证资产使用有效性;(3)完善财务制度,准确反映出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

  2.预算资金核算方式与管理方法发生改变
  旧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分别核算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随着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鼓励事业单位发展业务收入,使得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大大增加,并成为事业单位发展与壮大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由于国内事业单位对资金需求量日益加大,再加上国家政策鼓励与支持,致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此形式下原来对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独立分开核算的方式已无法适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需求,给予资金统筹使用及合理调度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极易引发会计信息失真。所以,需要事业单位取消分别核算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的相关规定,增设资金核算会计主体单位,由其负责统一资金核算。
  新会计制度背景下,取消了原有的三大预算管理方法(全额预算管理、自收自支管理、差额预算管理),正式推行核算收支、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定额或定项补助等预算管理方法,其中“核定收支”是指结合各单位经营特点与需求对其收支进行统一预算编制,后交于财政部门审批,同时要求各单位对预算内外资金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定额补助”是指依据相关标准,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收支情况确定补助数额,“定额补助”是指对支出困难的项目提供相应的资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指的是待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完成后,若拨入的经费存在结余,可留归单位日后使用,若拨入的经费不足,则需由事业单位使用以前年度的结余予以弥补支出。

  3.会计要素发生改变
  旧会计制度背景下,尚未对会计要素作出明确规定,但通常将会计科目确认为会计要素,其中会计科目被细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用于反映资金收入来源状况的资金来源类科目;第二类是用于反映资金付出状况的资金运用类科目;第三类是用于反映货币资金与财产物资结存状况的资金结存类科目。
  新会计制度背景下,对会计要素作出明确规定,即将会计要素被细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资产,即事业单位可动用的经济资源及现有的各类资产,包括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第二类是负债,即事业单位从各类金融机构借入款项,待一定期限后需向各类金融机构偿还的款项,包括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第三类是所有者权益,即事业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第四类是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各项经济业务所获取的经济利益;第五类是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各项经济业务所消耗的费用;第六类是净资产,即政府或其他出资者对事业单位的产权净值。
  与旧会计制度背景下的三大会计要素相比,新会计制度背景下的六大会计要素内容更加丰富,更易于事业单位开展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活动,对推动事业单位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4.会计报表体系发生改变
  会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主要用于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内经营状况及财务收支状况,同时会计报表为事业单位科学合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旧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主要由基本数字表、资金活动状况表、预算外资金收支决算表、经费支出决算明细表及预算包干结余计算表等多个部分构成,该体系虽能够准确反映出事业单位收、付、存等要素执行状况、预算内外资金核算与管理状况,但该体系在部分方面难以满足事业单位及社会需求,因此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成熟。
  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其构成要素发生改变,即新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主要包括事业支出明细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收入状况说明书等多个部分构成其中新会计报表体系既具备原有会计报表体系的种种功能,又弥补了原有会计报表体系的种种弊端,对事业单位科学合理决策,实现长期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应对措施
  1.改进会计核算方法
  取消“应缴预算款”与“应缴财政专户款”这两个负债类科目。建立预算外资金收入、核拨备查账,逐笔登记其上缴、核拨情况。预算外收入在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时,不作账务处理;只在转回核拨的预算外收入时,直接记收入(事业收入或预算外资金收入)。
  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改为“自筹基建支出”科目。账务处理上,在发生自筹基建支出时,借记“自筹基建支出”,贷记“银行存款”、“预付账款”等;在发生售房款收入时,借记“现金”,贷记“自筹基建支出”;年终,将“自筹基建支出”账户借方余额全数转入“事业结余”账户。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事业单位从事各项业务活动发生的支出,应当正确予以归集;无法直接归集的,应当按标准和规定比例,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中进行合理分摊。笔者认为,应当增设“其他支出”科目,归集无法归集的支出,如捐赠支出等,与“其他收入”相配比。

  2.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改进重点
  (1)利用会计信息,检查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公益效能能否充分发挥;(2)分析会计信息,计算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检查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提出的会计核算目标迎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求满足,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仅要服务于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同时也要兼顾到其他更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实现了三方面转变:(1)财务管理方式的转变:即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财务管理方式由传统资金拨付、使用等环节直接管理逐渐向消费与收入、宏观经济相挂钩的方式转变;(2)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即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财务管理由被动反映逐渐向主动反映转变,打破了传统滞后的财务管理理念,树立起以单位业务活动、资金耗为宏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服务理念;(3)财务会计职能的转变:即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财务管理由报账型逐渐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将财务管理确定为财务会计的重心,明确各财务岗位职责权限,切实落实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