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需构建新的风险应对体系

来源:中国会计网 2014-12-04 14:00
  当前江苏省地税系统的税源专业化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主要的操作框架、流程,大部分的具体操作办法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已经固定或明确下来,今后一段时间应主要针对各环节存在的难点作实质性的分析和化解。
  现有风险识别体系存在的难点。风险识别是整个风险管理的引擎,风险识别的范围和识别的正确性直接关系着风险管理的效率和作用。现有的风险识别体系主要通过风险识别指标对纳税人报送的数据、税务机关业务产生的数据和第三方数据作出风险识别,但是纳税人报送的数据极其有限,第三方数据衔接并不完全紧密,专业化改革以前的内部数据不够全面。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现有风险识别体系不可能识别所有纳税人的风险。现在识别出的小问题带出以往大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真正发挥风险管理的引擎功能,急需突破现有风险识别的思路。
  现有风险应对体系存在的难点。风险应对是风险识别的执行验证环节。现有的风险应对比较注重操作流程和环节的控制,对具体的应对过程控制、绩效管理等也在逐步探索。比如,江苏省地税局出台了《风险应对管理办法》、《风险应对指引》。笔者所在苏州市常熟地税局开发了单机版风险应对辅助平台,该平台从纳税人电子账册的角度,提供指标智囊库式的快速应对支持等。但是,风险应对尚没有有效的跟踪管理,对风险应对以后纳税人办税水平的提高程度、税法遵从意识的增强程度,缺乏持续跟踪和衡量的手段。
  现有纳税服务体系存在的难点。目前的纳税服务比较侧重于如何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提高纳税人办税的水平和便利性,在如何结合风险管理提高税法遵从度、加强普遍性问题的集体约谈和风险应对后续跟踪宣传等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措施。因此,在基层实践中,仍存在很多管理漏洞,以及增加纳税人纳税成本的问题。
  税源专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税法遵从度,而遵从税法蕴含着纳税人对税收相关法律的认知程度、纳税操作环节的熟练程度和对存在问题的整改等。由此,笔者从构建新的风险应对服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和全方位的风险识别体系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加快构建风险服务体系。现有的风险应对方式要求应对人员提供行政指导式服务,但实际操作中更侧重于对纳税人问题的发现和处理,对纳税人账务处理、纳税调整等方面的辅导比较少,相关涉税事项处理完毕以后,后续的整改跟踪更是处于缺失状态。针对这些问题,一要建立应对环节的服务机制,应对人员应完成点对点的纳税辅导,并以书面的形式作出告知等。二要建立后续跟踪确认机制,应对完毕以后,税务人员要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应对结束后应以年为限,实施简易回访,以确认纳税人是否按照辅导要求实施了整改。三要提供风险应对对象的分类跟踪服务,对同一类别或存在同一问题的纳税人由纳税服务部门实施集体辅导或约谈。
  加快构建配套纳税信用体系。专业化改革实践中,应破除税务机关的一些老观念、老做法,重视纳税人的想法和价值观。有效的风险识别、严格的风险应对,能够减少滞纳金,防止行政处罚风险。税务机关在研究如何惩罚性提高税法遵从度的时候,更需要研究税法遵从究竟能够给纳税人带来什么?如何在还责于纳税人的同时,促使纳税人完成“要我遵从”到“我要遵从”的转变。为此,在给予不诚信纳税人严厉惩处的同时,应给予诚信纳税更多的激励,致力于建设有效的纳税信用体系。
  加快构建分类风险识别体系。一是建立快速A类企业评定识别机制。可以适当延长A类企业评定周期。在评定周期内,除高度风险以外,一律采取提醒的形式,由企业对风险点作自查消除。A类企业的评定和复评,重点应放在核查信用周期内的风险点消除情况。这样,税务机关只需要构建一个A类企业评价系统,就可以通过快速定位,确定企业是否满足评定要求。常熟地税局构建的风险应对辅助平台,可以采集大集中数据和纳税人电子账册数据,自动核对登记、申报缴款和财务报表等基础数据,从电子凭证的角度实施快速深度核查。可以将此平台改造为A类企业评价系统。二是确立B类企业的按年识别和尽量不实地核查原则,加快风险点的消除。对具有电子账册的企业,可以按照A类企业的信用评定办法,加快信用等级评定。三是建立C类、D类企业的按月识别监控机制。对这类企业定期开展集体辅导和约谈,按年实施实地风险应对,经过分类识别,逐渐缩小C类、D类企业的识别范围。
80+行业真账实操,零基础会计快速上岗!出纳、做账、报税、报表、Excel、财务软件、财务经理七大系列课程
最新资讯
会计考试提醒、政策发布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国会计网
长按保存图片
微信打开扫一扫
报考咨询、进群领资料
免费资料
财税干货
会计表格
财务模板
excel工具
免费课程
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