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的财税体制,可以描述成,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地方政府为分公司,中央政府为总公司,总公司为分公司提供隐含担保,地方政府无论如何举债都不可能破产。并且在这种体制之下,作为分公司的地方政府,一方面是动脑筋举债,另一方面不断围绕其现金流做文章,也就是向银行举债,大量出让土地获得土地增值收益,以城投名义发行地方债,本来地方政府作为分公司,基主要收益就是税费,土地收入等,但由于总公司承担最终的债务,或负担保责任,所以如何举债发展反而成了课题,这种事权与财权不对等的财税体制,使得地方债务不断累积,审计署2013年数据,考虑或有债务后中国各级政府债务总额约30.28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7.9万亿元。
这种体制下地方发展完全靠速度,这也是为什么保持中国经济稳定的增速定在7.5%左右的原因,目前来看这种局面还得维持一段时间,用以消化历史问题以及建构新的财税体制。
新的体制核心思路就是解决原有财税体制事权与财权不对等,中央政府最终承担终极债务偿还责任,改革后将形成事权与财权对等的财税体制,让地方政府从分公司蜕变成加盟店,自负盈亏,在事权上有所扩大,允许地方政府在举债权方面有一定的自主,同时也让地方政府承担破产责任,借此强化财政预算的硬约束。
如此一来,地方政府将成为偿还负债的主体责任人,来源依旧,重担在肩,地方政府如何处理地方债以及发展资金来源,如何面对收益的结构性变化,变得耐人寻味。
先看看地方政府可能面临的难题或者比较困难的局面吧,一是2010-2012连续高达20%的财政增速不再,今年下滑到个位数,财政增速下滑的同时,另一个困局是,土地出让收入分别占到地方政府和总政府收入的35%和23%,而土地出让收入已呈现下滑态势,占据35%比例的土地出让收入一旦下滑至20%,则地方财政收入仅能维持2%左右的增长,因为这个时期你无法带来后续更强劲的新的财政增长点。
这种困境下地方政府还得为4万亿地方债到期埋单,其中可重新发行获得资金来源,去年的发行规模是4000亿元,翻多少番才能及时偿还?2015年到期的是1。8万亿。
说明了这些关系,我们会看到什么呢,面包卖不出去,面粉却必须涨价,未来房价就在这个基础上玩。
所以说:宁可破,不可立,硬着头皮上。
无论怎么算账,除非地方政府真的象美国的底特律那样破产,否则怎么看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不是减弱而是增强了,又加上财政下滑,偿还到期债务压力,比较可能的靠谱的来源,发债刚才看了太慢,只能打土地的主意,并重拾房地产一块,以帮助地方政府渡过难关,难兄难弟携手共进。
还指望房价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