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外部竞争,财务风险便伴随着企业外部竞争的加剧应运而生,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更是企业所不能避免的。因此,加强财务风险的认识对企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所获得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财务活动很多,例如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收益分配,等等。因而,应该从企业的各个方面去关注财务风险,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财务风险成因的主要表现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本带来的不确定性,筹资中包含权益筹资和债务筹资。 1、合理安排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比率。合理安排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比率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即债务资本的成本比权益资本成本低。与之相对应,企业在盈利一定的情况下债务资本所占的比例大,为之付出的成本较低。因而,企业获取的利润会更大。 2、负债具有财务杠杆的作用。无论企业经营成果大小,利润多少,债务利息额固定不变。因而,当利润增大时,每一元利润所负担的利息就会相应地减少,从而使自有资本的收益大幅度提高。 3、负债具有“抵税作用”。负债的利息费用列入“财务费用”,与企业的收入抵扣,使负债经营的企业同全部采用自有资金进行经营的企业相比,成本费用增大,利润减小,应纳税所得额随之减少,从而减少上缴的所得税,降低企业的税负。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 1、投资生产项目。企业若是在自有生产项目之外再增加新的生产项目,会发生许多成本和风险,若投资于生产项目不能盈利,使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再者,投建时该项目市场正旺,但市场风云变化不可把握,投建完成、产品生产出来时市场上已接近饱和,导致企业亏损,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盈利,总体偿债能力下降。即便不亏损,该项目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率,或利润高于银行存款利润率有限等等情况会导致企业在投资生产项目中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投资新项目还应考虑到引进新技术、培养职工新技能、建造新厂房以及配套设施等,会发生很大的支出,也会影响该项目的收益率,导致财务风险的形成。 2、投资证券市场。股票市场风云骤变不可预料,若经济处于成长期,股票大盘总体上涨时,其收益可能可观,但若选择有误,即使是再好的时机也有下跌的情况。在这时,其风险很大。收益的高低和风险成正比。股市有句老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有些企业的投资者为了获取收益盲目入市,给企业造成不小的财务风险。当大盘下跌时,若不能及时清仓,此时的损失就会更大。近几年,基金发展迅速,虽然其风险比股票略小,但风险还是存在,也有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当然,基金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所以有些企业也会购入一些基金作为长期或短期的投资,但由于对基金行业的不了解,在价格下跌时,不能及时出售,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 3、投资其他企业。投资于其他企业,这一般是企业的长期对外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取稳定的收益,若是被投资的企业发展良好,产品畅销,企业有可观的收益。若是选错了行业或企业错过有利的投资期,会导致企业收益下降,甚至没有收益。若市场供过于求,加上经济下滑,被投资企业破产清算,那企业的损失就会很大,财务风险就成为了财务损失。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 1、采购风险。由于原材料市场供应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应不足造成停工待料的风险,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付款方式的变动而导致实际付款期与平均付款期的偏离而造成企业的风险。 2、生产风险。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产品不足所造成销售迟滞的可能。 3、存货变现风险。存货变现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产品市场的变动,消费者喜好的变化或市场上存在企业产品的替代品等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风险。 4、应收账款变现风险。企业为了促进销售过多赊销,导致应收账款资金无法回笼、管理成本增大的风险,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变化,导致实际收回期与预期收回的偏离造成的风险,等等。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样不可忽视。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企业的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的来源,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血液。然而,大部分的股东更积极回收股息。因而,企业净利润的分配不易平衡。一是企业存留;二是分配给股东。这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如果企业发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需要发展,需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则大部分留用。然而,资金若大部分留用,分配给股东的利润就会减少,股息分配就有可能减少,会直接影响企业股票价值。因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企业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的监测。经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介绍,可以得出财务风险确实存在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因而,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客观存在。虽然财务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但企业管理者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管理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法是建立分项管理总体控制体系,分项管理是对企业从筹资、投资、经营到分配等环节划分责任,不仅能提高企业收益,更是控制风险的一种手段。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对自己所负责的部门的财务风险有权利及义务采取控制手段。他们对本部门相对熟悉,也了解自己所管辖部门的优势与劣势,责任人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好本部门的财务风险,企业总体的财务风险随之下降。同时,企业从总体出发,经过核算相应的财务指标,合理分析过高的财务风险形成原因,找出造成财务风险的根源,以及各部门相互配合,降低财务风险。分项管理是指对应企业财务活动(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收益分配活动等)采取分项管理的策略。 (一)筹资风险管理。现在管理层推崇负债管理,不仅弥补企业不足,而且可以提高收益,成本比股权资本成本低,并且有抵税作用等有利之处。但凡一种事物的产生或理论的存在都会具有两重性,即均有利弊。若企业一味追求降低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将使企业承担过高的利息支出,出现财务危机,因而要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偿债压力,当企业有资金需求时,坚持“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先负债融资,后股权融资”的原则。所谓内部融资是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和生产存留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有效地利用内部融资,每年留存在企业,为企业今后的运营、投资储备资金。企业的留存收益毕竟有限,若想进行大项目投资,必须从外部融资,才能及时筹措到资金。企业在举债过程中要做好负债规划,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在时间上要相互错开,避免到期日偿债压力过大,同时负债偿还期与利润分配日期也要均匀安排。总之,尽可能使长期负债、短期负债和利润分配日期在时间和金额上的均匀设置,避免“挤兑”情况的发生,并且应随时对企业负债比例进行监控。在财务风险发生伊始,就采取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