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赛场内,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和志愿者身上穿的制服装备让人直呼“种草”;赛场外,大家争相购买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纪念品,在这其中有一部分为“粤制造”。这些产品“走俏”的背后,不仅有匠心工艺,更有一份“税”助力。
送来税务政策服务“及时雨”
在广东惠州的宏星制衣厂,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哒”声响时急时缓,工人们在完成一道道工序后,设计图纸上的长城、雪山跃然于一件件冬奥服上。“这些制服要经过382道工序,其中大部分都需要人工制作,机器无法替代。”该公司负责人感叹此次制作冬奥服的不易。
在全厂员工近4个月的共同努力下,5万多套制服在冬奥会来临前顺利完工,运往北京。“我们也很感谢政府在背后给予企业的大力支持。”财务张总监告诉记者,以税费为例,去年推出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2021年第四季度部分税费政策,让制衣厂享受缓缴纳税款,大大减轻了资金周转压力。
不仅如此,随着智慧税务的建设,企业办税也越来越便利。“由于接了冬奥会的订单,我们对发票的需求量也增加了。正当我们为此发愁时,没想到通过电子税务局提交的发票申请,在第二天就审批通过了,有助于我们及时收回货款,保障资金链安全。”张总监说。
税务助企牵线搭桥“解难题”
在广东东莞的潇洒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工人在UV打印机旁的电子屏幕设定好参数后,机器开始运转,扫过一排排徽章。短短几秒钟,原本空无一物的徽章就印上了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可爱的模样。
“别看这枚纪念徽章体积小,但是它要经过1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该公司负责人说,从压铸成型、修毛边、抛光、电镀,到上色、打印、包装,工厂采用了越来越多机械化设备替代人工,既能大幅提升产品制作效率,也降低了人力成本。
“这台吞吐轨道长达2米的UV打印机,是我们为了冬奥会产品订单特别定制的,它能喷印多种颜色,有力保证上色工艺的统一性、快速性和标准性。我们还升级了具备自动识别功能的镭雕机和点胶机,让大部分生产工序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该企业负责人说。
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金属礼品供应商,公司坚持自主研发礼品设计、不断升级工艺设备,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比不少于7%,国家的税费政策机给予了公司很大的支持。
“去年12月,我们已经制作好的打算在2022年1月推出市场的新产品模具,亟须进行下一步的热处理。但受当时本土疫情的影响,模具无法送出给原定供应商进行热处理加工。”周国华说道,在焦急万分之时,他想起了税收服务专员派发的“局长‘码’上办”问需平台宣传单。
他在平台上反映了自己的困难,没想到第二天便收到了税务人员的回电,帮他查到了镇内可以进行模具热处理的企业。在当地政府和税务部门的“牵线搭桥”下,两家企业成功对接,让冬奥纪念品生产顺利进行。
从冬奥服到冬奥纪念品,广东企业与大型体育赛事的结合,不但打响了广东品牌,而且进一步推动企业主动探索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下一步,广东税务部门将继续做好税费保障服务工作,推动“粤制造”实现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