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构建起以环境保护税、资源税等专门税种“多税共治”,以增值税、消费税等专项政策“多策共促”,涵盖生产、消费、排放等多个环节的绿色税制体系,有力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重庆市税务部门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引导企业算好“经济账”“环保账”。今年上半年,重庆市落实推动绿色发展的税费支持政策减税降费超41亿元,有力支持了重庆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水资源税政策引导我们更重视用水管理”
长江横贯重庆全境近700公里。节水护水,对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至关重要。
2024年12月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进一步发挥税收杠杆调节作用,鼓励企业、单位节水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用水效率。按照政策规定,水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设置差别税额,企业的水资源税负与其用水量、用水效率直接挂钩。
位于丰都县的重庆金裕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豆制品生产企业,在日常生产中取用地下水来加工生产豆制品。
“按照水资源税政策,地下水税额标准高于地表水,这让我们更重视用水管理,减少地下水取用量。”金裕食品法定代表人冉雪锋介绍,政策实施后,公司为全厂用水点加装智能计量仪表,实施严格的用水定额考核制度,同时定期检查、维修和更换老旧渗漏的管道阀门,全方位减少地下水取用量。今年上半年,公司地下水取水量同比降低14%,缴纳的水资源税也因此同比下降14%。
水资源税改革以来,重庆市税务部门联合财政、水利、经信、规资、市场监管等6部门制发水资源税征管协作制度文件,明确信息共享内容频次,协同落实共治事项,建成水资源监管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市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税务、水利、规资等部门11类涉税数据线上归集、线上传递,线上交互信息2万余条,实现水资源税涉税信息共享共用。市区(县)两级税务、水利部门,联合开展计量设施规范性检查,对纳税人取水量等申报数据进行复核,促使纳税人取水计量更加规范,计税依据更加精准,实现全市税务和水利部门监管数据一致。同时,组建团队走访城镇公共供水、水力发电企业以及耗水量大的高尔夫球场、滑雪场、洗车、洗浴等特种取用水企业,讲解政策要点,辅导网上办税流程,增强企业节水意识和动力。
“减排就是降本,治污就是增效”
走进重庆旗能电铝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干净整洁的环境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电解铝企业高污染的印象。作为2008年投产的电解铝及铝深加工企业,该公司早期曾面临排放污染大、生态影响突出等问题。
“环保税多排多缴、少排少缴,让我们明白减排就是降本,治污就是增效。”该公司负责人彭德介绍,近4年来公司累计投入2.45亿元对机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和烟气深度治理改造,二氧化硫从改造前的150mg/m3降至25mg/m3,颗粒物从10mg/m3降至4mg/m3,均达到超低排放水平。
“污染减排效果,也直接反映在缴纳的环保税上。”彭德说,旗能电铝缴纳环保税由2019年的2390万元降至2024年的799万元,公司运营成本大幅降低。
为全面落实环境保护税政策,重庆市税务部门严格大气、水污染物的监控管理,推动环境保护税充分发挥促进企业加强排污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积极作用。重庆市税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家重点调控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环保税收入同比分别下降34.75%、22.72%。越来越多企业从“要我减排”转变为“我要减排”,形成了“国家减税—企业减排”的良性循环。
城市“废物”变发电“宝藏”
循环经济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其核心要求是将资源的生产、消费和回收利用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在华能重庆珞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污泥处置中心,湿泥运输车有序卸料,圆盘干化机将城市生活污泥脱水干化后送入锅炉燃烧发电。
“环保税开征初期,公司面临火电机组负荷低、煤耗高、收益下降困境,要缴纳较高的环保税,这些让我们意识到必须绿色转型。”珞璜电厂财务负责人母莹介绍,2018年以来,公司累计投入约5亿元新建多个环保项目。其中,2020年建成西南地区首个污泥耦合发电项目——污泥处置中心,将城市“废物”变成发电“宝藏”。截至今年6月,珞璜电厂污泥处置中心累计处理市政污泥146.55万吨,占重庆市城市生活污泥产生总量的2/3,节约标煤约4.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2.29万吨。
在环保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反向开票”等政策措施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重庆企业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努力实现清洁生产、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