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各项工作的决策部署,更好落实财政部党组工作要求,重庆监管局持续加强超长期特别国债监管,立足财政监管职能,聚焦资金“投向准、用得好、管得住”目标,坚持党建与业务相结合、线上监控与现场核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重点监督相结合、监管与调研相结合等措施,着力构建全链条、立体化监管工作体系,确保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精准滴灌至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切实发挥政策和资金效能。
一、坚持党建与业务相结合,以党建引领监管方向
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监管全过程,以党建红色引擎驱动业务精准发力,确保监管工作不偏航、不走样。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定方向。将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监管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清单,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青年讲堂等形式,专题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各项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刻把握资金“服务国家战略、补齐发展短板”的核心定位,确保监管工作与国家政策导向保持一致。二是融合党建活动促实效。组织开展“党建+监管”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项目现场一线,通过“政策宣讲+问题座谈”形式,既向有关单位解读资金使用规范,也收集基层在资金申报、拨付中的实际困难,实现党建与业务双促进、双提升。
二、坚持线上监控与现场核查相结合,以科技赋能监管效能
依托“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搭建线上监管平台,同时辅以精准化现场核查,构建“线上监控、线下核实”的闭环监管模式,破解国债资金监管范围广、链条长、数据杂难题。一是建强线上平台实现“动态跟踪”。充分运用地方预算一体化系统,搭建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线上监管数据库”,实时采集资金分配下达、拨付进度、使用方向等数据,全面掌握资金流向。二是精准现场核查破解“线下难题”。针对线上监控发现的疑点问题,组建专项核查组开展“靶向核查”,重点核实资金是否专款专用、资金拨付进度是否与项目实施进度相匹配、是否超范围使用资金等情况,确保资金使用质效。
三、坚持日常监管与重点监督相结合,以分类施策压实监管责任
在通过常态化日常监管筑牢监管防线的同时,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开展监督,实现全面覆盖与重点突破有机统一,确保监管无死角、无盲区。一是做实日常监管全覆盖。制定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日常监管工作方案,明确每周、每月监管频次,通过“线上数据监控+书面资料审核+电话问询+现场核查”等方式,实时掌握项目动态。建立监管台账,详细记录项目基本信息、资金拨付节点、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等,实现项目情况清、资金流向明、问题整改实。二是突出重点监督抓关键。聚焦资金规模大、社会关注度高、实施难度大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如对重点民生项目、关键重点工程等开展“一对一”专项重点监督。重点关注项目立项、资金申报、建设实施、竣工验收等环节,重点监督资金是否按预算使用、项目招投标是否合规、资金支付是否规范等问题。三是强化“日常+重点”结果运用。将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资金下达不及时、拨付方式不合理等问题,纳入项目单位“监管信用档案”,对重点监督中发现的资金挪用、超范围使用等问题,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通报,并及时下达监管意见函,及时督促落实整改。
四、坚持监管与调研相结合,以问题导向提升监管质效
在关注资金使用合规性的同时,深入调研项目实施中的堵点难点,既查问题、促整改,也提建议、谋长效,推动超长期特别国债监管从事后纠错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一是以核查发现问题找症结。在日常监管、现场核查中,同步收集分析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付进度慢、项目实施进度慢的原因。二是以专题调研寻对策。针对核查发现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项调研,走访财政部门、项目单位等,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三是以调研成果建机制。将核查与调研中形成的有效做法,转化为长效监管机制。如,针对跨部门监管协同不足,推动建立“财政+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局”三方会商机制,定期通报问题、共享信息。
下一步,重庆监管局将认真落实财政部党组“加强、聚焦、优化”工作方针,继续坚持和深化四个结合监管模式,切实保障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出实效,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财政支撑。